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资本纷纷涌入医疗领域,社会资本布局中山医疗的步伐不断加快,根据中山市卫计局今年8月出台的《中山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中山将放开社会办医院在设置数量、选址、类别、床位方面的规划限制;鼓励引导社会办医院提供以下几类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需求;康复、口腔、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医养结合等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
●南方日报记者 王谦
1 以O2O模式建设医养护综合体
“现在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由此带来的慢性病治疗、康复、养护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都是占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无暇顾及的领域。”中山爱达康康复医院首席医疗官余元龙表示,中山爱达康医疗集团由中山爱达康康复医院和祈康园养护院两个部分构成,主要关注康复和养老领域。
余元龙是中山最大的公立三甲医院原院长,长期致力于现代医院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此次,他带领团队联合投资人成立爱达康医疗集团,就是想建设一个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医疗、康复和养护平台。
对于社会办医,中山也是优先支持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慢性病医疗机构发展,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
“公立医院病人人流量太大,医生其实很难做好服务,所以我们一直想开设一个能够为病人提供专业舒心服务的医院。当时正好旧的火炬开发区医院搬走了,政府也想在旧址上新建医院,我们就做了这个项目。”爱达康康复医院执行院长杜宜说。而她本人也是中山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有多年三甲医院从医经验,深知传统公立医院的痛点。
据介绍,爱达康康复医院按照国家二级康复医院标准改建而成,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设计床位500张,分两期建设,一期开放床位200张,现已正式开业;二期开放300张床位。
记者看到,医院的一楼是门诊区,二楼包括名医工作室、手术室、病房区和康复区。该医院负责人介绍,名医工作室就是依托互联网的医疗共享平台,为广大医师提供一个多点执业的平台,也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精准的医疗服务,为解决“看病难”、“找对医生看对病”提供新方向。
不同于公立医院只是在医院服务,现在社会办医机构更多是瞄准了“小实体+大互连”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我们想借助区域化医疗健康O2O生态体系,解除传统医疗服务环节的诸多堡垒,淡化医院的时空边界,实现线上与线下医疗服务结合,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建立病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余元龙说。
前不久,爱达康康复医院就与深圳市家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互联网+医疗”与“智物联网”的结合,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不少人出院后还需要回家康复,我们可以为病人提供与医院远程连接的设备,以一个箱子为载体,可语音提醒用药、一键连接医院、视频远端监控,给病人提供全方位健康医疗服务,使医院服务的范围扩大。”家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震欣介绍,现在设备和模式都处于先行先试阶段。
记者发现,以家庭医生服务为主的健康管理已成为社会资本办医瞄准的重点领域。无论是社区门诊、民营医院皆以此为推广重点。新开的爱达康康复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也建立了一支以家庭医生为首的多学科合作团队,有营养师、运动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提供包括体检、咨询、慢性病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等,全程管理病人的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家庭医生的评估进行追踪治疗康复、双向转诊等工作。
2 中山社会办医仍有很大空间
在“看病难”的现实下,可以说社会办医一定程度上缓解着医疗资源紧缺的局面,并推动着“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全民医保、医药控费”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
针对中山民营医疗机构现实存在的问题,2015年中山就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办医的实施意见》。该政策提出了多项实质性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医疗结构的发展。
如,社会办医院经国家相关部门评审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3000万元补贴;规划和简化医疗机构行政审批;实行统一的医保政策,取消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需要正式营业满一年的限制;在融资、税收、土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医师多点执业的实施,缓解民营医疗机构用人缺乏的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社会资本布局中山医疗领域的速度不断加快。
以火炬开发区为例,目前该区共有私立医疗机构38家,占全区医疗机构总数的77.6%;带床位的社会办医机构有四家,分别是国丹中医院、源田骨科医院、海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爱达康康复医院。
“总体来说,综合门诊医疗水平,不论从专业技术还是服务质量都普遍高于诊所和医务室。”火炬开发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火炬开发区社会办医的增多,针对各机构的管理细则,开发区卫计局正打算将其列入下一年度的发展计划中。
社会办医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会办医各机构医务人员流动性很大,很多小型诊所和医务室几乎留不住人。现在政策层面医师已经可多点执业,即便如此,这种留不住人的现象依旧大面积存在。”在火炬开发区卫计局负责人看来,社会办医在管理制度、消毒设施以及医疗废物处理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
中山市卫计局出台的《中山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则指出,中山社会资本办医仍有较大空间。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不少,但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强、总体水平不高,住院床位数仅占全市的9.12%,未能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虽然现在社会办医的政策开放了,但是老百姓在心理上对民营医院的接受度和认识程度还是不足的,这和一些民营医院的经营方式有关。我们现在就是想先做好服务形成品牌,创造新模式。病人在这看病的费用和公立医院差不多,也可以享受医保。”杜宜说。
而在冷冕看来,中山的健康医疗基础好,也是国家医疗改革的试点城市。在湾区城市群中选择中山开拓医疗领域有诸多机遇。他希望今后政府的审批流程可以进一步优化,对医疗机构的连锁经营进一步放开。
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量达725个,其中,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超过了公办医疗机构数量。在52个医院中,公立医院31个,民营医院21个。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门诊部(诊所)。
根据《中山市建设卫生强市“强基层补短板优供给”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中山将争取3年内引入30亿元民营资本进入中山医疗服务领域,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力争在2018年底前社会办医新增床位2000张,建立医学检验、影像、血透、病理、供应等中心2—3个,创建1—2家民营三级医院,以缓解当前群众看病难问题。